禁里突然出现童女,是极为不祥的征兆。据说,周幽王时有红衣童女突然出现,唱着“檿 35 弧箕服,实亡周国 ”的歌谣,意思是“那卖桑木做的弓,背箕草织的箭袋的人,将灭亡周国哟”,西周果然很快就灭亡了。
&esp;&esp;汉宫里发现的小女孩,经查问只有九岁,是渭河边的民女,但她偏偏名字叫“陈持弓”,也有一个“弓”!一个童女竟然能从城外穿梭至未央宫却没有人看见,这种神秘的预示令人感到恐惧。正在此时,城内又纷纷传言洪水马上就要淹到长安了,老百姓惊慌失措,四散奔走,造成严重的踩踏事故,城中一片混乱。
&esp;&esp;汉成帝接到报告,马上赶到未央宫前殿,也就是汉朝皇宫最重要的宫殿,召集群臣商议对策。
&esp;&esp;此时洪水未至,出于谨慎,王凤建议皇太后、皇帝及后宫先坐到船上避难,普通官民则到城墙上躲水。群臣纷纷赞同。此时,一位老臣徐徐说道:“自古就算是无道之国,也没听说过大水能大到漫过城墙的。现在天下太平,怎么可能一天之内突然就发洪水了呢?一定是谣言。还是别让官民上城墙了,反而会制造混乱。”
&esp;&esp;这位老臣就是左将军、乐昌侯王商。
&esp;&esp;乐昌侯王商 36 与王政君不是一个“王”。他是汉宣帝母亲王翁须弟弟的儿子,汉宣帝的表弟,汉元帝的表叔,论辈分,汉成帝该称呼他为“表叔祖父”,对他一向尊重。汉元帝晚年,王商曾经和史丹共同力保太子即位,对汉成帝是有恩的。
&esp;&esp;既是老臣,又对皇帝有恩,汉成帝就没听王凤的意见,王凤也不好力争。过了一段时间,洪水始终不见到来,城中渐渐安定,再查问,果然是谣言。汉成帝非常高兴,狠狠夸了乐昌侯不愧是持重老臣。
&esp;&esp;王凤与王商本无私人矛盾,亦没有政治上的分歧,但这件事让王凤的威望颇为受损,他“大惭,自恨失言 ” 37 ,后悔决策不周。事实上,王凤的决策只是缺乏经验,算不上不合理。但王商的谏议被采纳,使王凤探知到自己权力的边界。
&esp;&esp;这年冬天,外朝首领、乐安侯、丞相匡衡利用地图的不精确私自扩大封邑,被免为庶人。以“凿壁借光”留名青史的匡衡因为这个缘故被免,实属讽刺。建始四年(约公元前29年)三月,乐昌侯王商凭借德高望重的地位,拜为丞相。
&esp;&esp;王商以外戚任三公,权倾朝野,丞相一当就是五年。
&esp;&esp;王凤不愿得罪丞相,但丞相没有把他放在眼里。这期间,琅邪郡连续发生自然灾害,丞相按照惯例派部属纠察琅邪太守的责任。可巧,琅邪太守杨肜是王凤的亲家。王凤觉得自己好歹也是大司马大将军,就去找丞相关说,“灾异这种事,非人力所能避免,杨肜为官向来谨慎,能不能放过他。”王商根本不听,上奏申请罢免杨肜。
&esp;&esp;但这个申请被汉成帝压下了,汉成帝当然知道杨肜是谁。
&esp;&esp;这件事情就算过去了,但王凤终于明白,权力是此消彼长的,要保护自己,就得扩大权力,拓展权力的边界。他开始行动,私下里查访王商的过失,果然发现王商私生活比较混乱,一是和父亲的女婢通奸,二是他的妹妹淫乱,情夫突然被杀,后台很可能是王商。王凤就拿这件事大做文章,捅到了汉成帝那里。
&esp;&esp;汉成帝觉得,私生活是私生活,不足以拿到台面上作为大臣不称职的依据,不希望处置王商。王凤力争,汉成帝再次服软,允许司隶去查丞相。
&esp;&esp;恰好,此时发生了一次日食。
&esp;&esp;形势骤然紧张。
&esp;&esp;王商发现王凤在攻击自己,觉察到了危险。在此之前,王政君曾问过他,想把他的女儿纳入后宫给汉成帝为妃。王商对此没有兴趣,而且女儿又在生病,就婉拒了。现在,他为此后悔不迭,假如有女儿在宫中为后援,哪有现在这样势单力薄?他打听到汉成帝正宠幸李婕妤,就找到李婕妤家,想把女儿再次送进宫。
&esp;&esp;此时,有个叫张匡的太中大夫,觉察到高层权力斗争的迹象,想从中渔利。太中大夫在中央品级不高,是九卿之一光禄勋的属官,只有千石俸禄,与另一个名字相似但却是九卿之一、俸禄二千石的“中大夫”不是一回事。
&esp;&esp;张匡看到丞相被查,又有日食,马上上书控告王商。汉成帝派史丹去听张匡的意见。张匡抓住机会,极言王商是大恶人。说日食的原因是丞相作威作福,作恶多端,不仅私生活混乱,而且先拒绝皇太后,又托李婕妤送女儿进宫,心机险恶。
&esp;&esp;心机险恶的明明是张匡,他把这些宫廷之内、外戚之间的私事上纲上线,把王商说成盘踞朝廷任人唯亲的大奸臣:
&esp;&es
精彩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