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兵临时借出来的,所以他们跟自己名义上的团长沈涛并不太熟。
“但你们当时距离英国人的舰队有200多公里远,瞄准式干扰非常依赖侦察参数,这个距离……无论是他们的舰载雷达还是海鹞上的机载雷达,要精确探测到你们都比较勉强,应该不会受到那么明显的影响才对。”
作为电子战机飞行员,他们在这段时间里也恶补了不少相关知识,明白对于雷达的干扰,尤其是以小博大的干扰实际上并不容易。
如卷积式欺骗干扰、运动调制干扰等一些比较“灵巧”的干扰手段,不仅要求稳定截获雷达信号特征,还需要精确获取目标的位置、速度、高度等信息。
也就是说,对于性能差别不大的雷达而言,空中平台的抗干扰能力先天就要比陆基/海基平台更好一些。
另外一架21号歼轰电7的武控官,也就是给王炜拍照的那位则提出了不同意见:
“但如果他们使用了遮盖式干扰,那我们肯定也要受到影响才对,可实际情况是我们的被动探测雷达只发现了非常干净的s波段,也就是对方舰队中几艘驱护舰上面远程警戒雷达所发射的信号……”
即便是经过了一个多月的联合驻训,大多数飞行员对于电子干扰这种事情也只能说有了个基本概念,并不能掌握其中的具体原理,因此只能带着些许茫然地看着几名特种机飞行员的唇枪舌剑。
不过结果是非常明显的。
就是他们并没能争论出个最终的结果。
“在电子战这方面,真要说专家的话,我倒是认识两位……”
在几个主要战力都已经口干舌燥之后,沈涛团长突然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意见:
“不如我们去请个外援来问问?”
……
沈涛的建议很快获得了与会者的一致赞同,因此关于运8j遭受干扰一事的讨论自然告一段落。
随后便是下个话题。
杨书玉从随身携带的公文包里摸出了一张照片,放在幻灯片底座上。
大屏幕上显示出了一个不太清楚的轮廓。
但来自海军的众人还是多少能看出些端倪。
“好像是艘潜艇?”
“没错。”
杨书玉点了点头,
“这是有人在曼德海峡附近拍到的,判定为一艘特拉法尔加级攻击型核潜艇,就在海浪97的舰队里面。”
“但我们全程都没有发现它。”
年末了,我自己的项目也要做年终结算和进展报告,所以后半个月应该很难加更了……
关键装备还是不能依赖外人
对于1997年的华夏海军而言,如果说防空能力是需要一次女娲补天的话,那反潜能力就还在等着盘古创世——
基本上相当于不存在。
至于具体有多差……
总之一直到21世纪头十年,在我军宣传材料中对于反潜作战的宣传还主要集中于声呐人员优秀的听力……
本次出动的静江号和戎州号两艘军舰,既没有反潜直升机也没有拖曳式声呐,不仅搜潜只能靠舰壳声呐,就连能够对潜攻击的武器也只有火箭深弹一种……
整个南海舰队只有六年前服役的“新型”驱逐舰166香洲号上面装备了一套从法国引进的dubv-43型拖曳式变深声呐。
不过主要作用是进行测试和技术验证,由于声呐本身性能有限,加上本舰噪音就巨大,因此实际的搜潜能力聊胜于无,以至于在进入新世纪之后的改装中直接把这套东西拆了。
更不要说051系列舰那令人折磨的勤务能力,166舰此时正处在上次远航之后的保养和大修期,根本无法执行本次任务。
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两艘水面舰艇的舰长面色都不是很好看。
在有了海军航空兵的同志保护之后,水面舰艇的头顶上相比过去确实安全了不少,但来自屁股下面的威胁却没有半点减弱。
跟敌人拼命,他们是不怕的。
只是这看不见的对手,连拼命都没有机会。
一想到自己的军舰甚至有可能全程都处在对方核潜艇的监视之下,二人只感觉头皮发麻。
“我舰装备的601型和675型声呐,即便在之前的测试状态下,对于033型潜艇的探测距离也只有6k……”
尽管现实非常残酷,但静江号的舰长何虎还是只能硬着头皮报告了当时的情况。
“而且,由于对方派出来跟我们对峙的22型护卫舰航速很快,变速也非常灵活敏捷,为了保证舰艇能迅速提速,我舰不得不一直将锅炉保持在较高的功率水平,导致本舰噪声过大,实际上根本不具备开启声呐设备的条件……”
说到最后,他的声音都变小了不少。
因为怎么听怎么都像是在推卸责任。
但这偏偏又是现实情况。
蒸汽轮机舰艇都如此,用着柴油机的戎州号就更不用说了。
精彩书屋